追忆稻田里的守望者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特别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姓名命名。他就是无数百姓爱戴、5月22日沉痛送别的当代神农——袁隆平爷爷。
按袁氏家族里的排辈,第二个字是“隆”,“平”则代表着他在北平出生。名字寄寓着治平盛世的美好愿望。他小时候除了学习成绩非常好,还会游泳、拉小提琴,打排球,跳踢踏舞。他可是妥妥的“学霸”。有一年秋天,妈妈带他到汉口郊区一个果园去玩。哇,那里有粉色的桃子、绿色的葡萄,还有那个年代不多见的西红柿……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而且忍不住想,花儿为什么春天开?果实为什么秋天才好吃?对植物的兴趣,就像一粒种子,在二毛的心里生了根。
年轻时生活在20世纪的袁隆平经历了饥饿、贫穷的生活,他上大学时坚决地选择了学农并立下誓言:“我要用农业科学技术,让所有的人不再饥饿。”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在这里,他经常想起少年时母亲教他背诵的一句古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想,要让人们不再饥饿,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怎么才能让粮食产量更高?只有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这让他的眼睛一亮,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为了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的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好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了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
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哪怕是到了88岁高龄,袁老还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世界为之震惊的“海水稻。”从2018年开始,袁隆平的海水稻科研团队在荒漠和海滩,开辟了试验田,最终收获亩产549公斤,远超科研团队亩产200公斤的预期。海水稻,就是我们将沙漠和海滩变成良田的神器!
曾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为重度盐碱土地,如今这里却已被300亩绿色的稻苗覆盖,因为有一群中国人创造了“绿色奇迹”。仅这一项成果,我国每年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2亿中国人。
民以食为天,是他,用瘦小的身躯,撑起了我们的一片天。而就在十几天前,袁老才刚刚又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 “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 91岁高龄,他还在他热爱的田地里奔波着,他还在为全世界摆脱饥饿而忙碌着……
他的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他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同事们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的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他还说要继续工作,希望100岁的时候,还能搞试验,培育更厉害的杂交水稻!
遗憾的是,这位缔造了粮食奇迹的老人,这位14亿国人共同爱着的爷爷的故事定格在了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会记得袁爷爷的梦想,铭记他的付出,好好吃饭,坚决不浪费一粒粮食,吃光盘中餐,我们都心安,争做光盘小达人!
他虽离去人间,却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他的科研精神、拼搏精神、节俭作风永远激励着我们,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像袁爷爷一样,艰苦奋斗、追逐梦想、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