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教师寒假读书征文通知
各位老师:
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就是一种从教育生活本身寻得生命意义、人生幸福的方式;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无论是教什么学科,都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无愧一生。为更好传承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建设教师共有的精神家园,特开展第二期“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教师寒假读书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读书篇目:见附录,并已上传钉盘“教科室——2021寒假征文”文件夹内)供大家阅读体味、感悟、反思。请各位老师重点选择其中的一篇,撰写读书心得。题目自拟,力求紧扣主要内容和主题,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抒发真感受,亮出真思想,能给人以启发共鸣。
2.字数不少于1500字;题目小二黑体,题目下方右对齐单位+姓名,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1.5倍。
3.征文请于2月22日下班前上传至钉盘“教科室——2021教师寒假征文”相应学科的文件夹内。开学初,将组织评比。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2021年1月28日
附件1:篇目名:
1.《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2.《受教育跟处理生活》
3.《晴窗随笔•讲和教》
4.《枯坐听讲》
5.《书•读书》
附件2:
教育是农业
——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叶圣陶
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唯有没有生命的工业原料可以随你怎么制造,有生命的可不成。记得半个世纪以前,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漫画,标题是《教育》。他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我现在想起那幅漫画,因为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决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但是比喻究竟是比喻,把办教育跟种庄稼相比,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相同的是工作的对象都有生命,都能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理上生长的需要就成,办教育还得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让他们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在德智体各方面逐步发展成长,成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对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让他们各自发挥能动作用,当然比把他们往模子里按难得多。但是既然要办教育,就不怕什么难,就必得把这副难的担子挑起来。
受教育跟处理生活
■叶圣陶
中等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依照教育学者的说法,话决不会这么简单;他们罗列各派的学说,比较各国的国情,一下子一章,再一下子又是章,可以写成一本很厚的书。但是说来说去,总脱不出这句简单的话的范围。
所谓生活,无非每天碰到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客人来了,该要款待他,这是一件事情。夏天快到了,该要下稻种,这是一件事,东北四省失去已经三年了,该要想法收回,这是一件事,太阳上的黑子今年又扩大起来了,该要研究它的所以然以及对于地球的影响,这是一件事。事情是举不完数不完的;许许多多的事情积聚起来,其总和就是人类的生活。
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唯有这样,才无所谓学习跟实做的界限,才没有支离破碎的弊病;过一天就是一天的充实生活,便没有像泄了气的气球似的预备生活。
教育的最高境界该怎样呢?说出来也平淡无奇,不过实现上面所说的罢了。在现今世界上,并不是没有施行这种教育规模的地方。在我国,有一部分教育者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又有人说该是做、学、教合一),也是想把教育推进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企图。
但是要知道,教育是不能离开了种种的社会关联而独立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不能普遍于整个教育界,正受着种种的社会关联的限制。此刻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现行的教育规模,例如把训育跟教科分为两橛,又如定下公民、卫生、国文、算学等等科目教学生学习,实在不是顶妥当的办法,而只是不得已的办法。
为什么不是顶妥当的办法?因为这样一来,就把教育跟柱桩一件件的事情,也就是跟生活的距离拉得远了;故而在学校里当学生,总不免有“预备生活”之感。但是不这样就得全盘推翻,另起炉灶:在不能另起炉灶的时候,要让青年取得知识、历练能力,就只得照现在这样做。所以说只是不得已的办法。明白了这一点有甚么益处呢?益处就在于能使我们不忘记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学的虽然是公民、卫生、国文、算学等等科目,而实际生活里并没有这些科目,只有一柱柱件件的事情。事情临到我们的面前,我们要能综合地运用这些科目去处理,那才是真个取得了知识、历练了能力。如果徒然记住在心里,写在笔记簿上,临到事情还是茫然失措那就等于没有受什么教育;我们决不肯这样眈误了自己。
连带地,我们自然会领悟教科书的本质只是各种科目的纲领而已。警如演戏,教科书好像一张节目单,背得出节目单并不就是演了好戏。纲领自有纲领的用处,繁复的头绪须得理清楚,才可以结成概念,纲领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死命地记诵教科书是无谓的,把记诵教科书当作受教育的终极目的尤其无谓。我们固然不肯把节目单抛开不顾,可是我们更得好好地演我们的戏一一随时随地好好地处理我们的生活。
晴窗随笔•讲和教
■叶圣陶
关于课堂里教师的讲,经常听见的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深讲透”,再一个是“精讲多练”。“讲深讲透”就教师方面说。“精讲多练”说到两方面,教师自已要“精讲”,同时要让学生“多练”。
我想,“讲深讲透”虽然专就教师方面说,但是教师胸中总得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所谓“深”和“透”都是漫无边际的,胸中有学生,就该立个标准,或者定个范围。如说,通过教师的讲,凡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就是”讲深讲透”了:这样限定一下好不好?限定一下很有必要,一可以避免过于求深,不切实际;二可以避免多所讲说,流于烦琐。
再就“精讲多练”想,我以为这个“精”字也漫无边际,似乎可以照前边说的,作同样的限定。至于“多练”,确乎极重要,不经过多练,理解的东西不容易化为熟练的知能和终身的习惯。要学生多练,又要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似乎不太容易。关键在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练习。如果真能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练习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提个恰当的问,促使学生在关键要点上想一想,也都是练习,不限于写在作业本本上,那就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了。
我又想,假如“深”“透”“精”都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应该理解的东西为限,还有个方法上的问题。开门见山就讲是一种方法;让学生先来思考一番,像旧时教授法所谓“引起动机”那样,然后给他们讲,又是一种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引起动机真正切合学生求知的欲望,那么这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因为学生先经过思考一番然后听教师的讲,必然专心致志,印入就比较深,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当然决不会有了。
孔子的想法更进一层,他不仅主张让学生先思考一番,而且要在学生思考而碰壁的时候老师才给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般的解释,“愤”在这儿是想不通的意思,“悱”在这儿是说不清楚的意思,“隅”是四方形的一个角,“反”在这儿是推知的意思。把这两句话说成现代话,大致是“不到他想不通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启发他。教给了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从这两句话看,可见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早逢甘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
孔子又强调学生能“以三隅反”,甚至说“不以三隅反”就不再教他了,似乎有点儿过火。我想孔子这第二句话可能是正话反说,意思是在学生碰了壁的时候才给教,学生不仅容易豁然贯通,同时也加强了主观能动性,因而一定能“以三隅反”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才是任何工作任何行业最为需要的,我恳切期望老师们向这方面着力。
枯坐听讲
■叶圣陶
学校教育的毛病很多,有一种毛病不大有人想起,说穿了谁都会承认那是毛病。那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听教师讲说的办法。
自己曾经当过学生,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听教师讲说,又曾经当过教师,看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我讲说,都没有觉得什么。
抗战期间在四川,因为职业的关系,参观了一些中学校。参观当然包括参观上课,参观上课常常是参观整整的节,跟教师学生同进同出。就在这个期间,我开始惊奇,学校教育有这么一种毛病,为什么大家一直没有觉察。
直挺挺地坐在那里,谁也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曲一曲腿,伸一伸腰,当然觉得好些,但是接下去还是挺挺地坐在那里。桌椅之间那么局促,任你怎么坐也不得舒服。支着头,斜着身子,照理是不许可的,就是支着头、斜着身子,时间长久了,还不是疲惫得要命?
再说听讲。不要说讲的是课本上的东西,就算讲的最有趣的故事,譬如《天方夜谭》,或者唱的最好听的歌曲,譬如各人心目中所认为名家的所唱的名歌,连续听上一两点钟,大概也要厌倦了。老实说,课本上的东西必然比不上最有趣的故事,最好听的歌曲,可是学生们每天得听上五六点钟。若不说厌倦,岂非怪事?
于是在教室里,有茫然瞪着眼睛,有勉强振作的脸色也有东一眼西一眼,好似在搜寻什么神秘东西的,也有咬着嘴唇,防止口部的肌肉作怪、把啊欠打成了的。一般地说来,这时候“生命之流”虽不见得就此停止,至少也陷入半睡眠状态之中了。
幼稚园时期不算,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多少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一共16年,不是个短时期啊!就算活到80岁,16年就占去了1/5。而这16年得消磨在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听教师讲说上!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人家往往夸说受教育是一种高贵的权利,但是,站在学生的地位,替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觉得受教育是一种刑罚。这种刑罚是没法补偿的,16年的疲惫与厌倦鈴予身心的影响将永远是人生的缺陷。
奇怪的是大家一直没有觉察,仿佛这其间一点儿没有问题似的,教育就是这样,这样才是教育。
做惯了的事就不再去多想,原是人类的老牌气。就我国的教育而言,我国的教育是抄袭外国的,外国通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听教师讲说,我国当然也这么办。这是最方便的逻辑。
如果摆脱了人类的老脾气,抛弃了最方便的逻辑,就会觉得“16年的疲惫与厌倦给予身心的影响将永远是人生的缺陷”的话不是瞎说。
坐在那儿听讲,不但不要肢体肌肉活动,而且不要精神心思自由活动,让精神思想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讲说活动。可是知能的长进得在相反的情形之下才多希望,就是说,精神心思越能自由活动,知能就越有长进,而且在许多方面,必须肢体肌肉与精神心思一致活动,才是真正的长进。唯其活动不息,疲惫与厌倦无从进袭,生活才见得活泼泼地。现在把自由活动的门关了起来,招来了疲惫与厌倦,长进固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有限得很。16年的时光就此耽误了,没有活泼泼地生活过来,岂不是追不回来的损失。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也不很能够自由活动了,或者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岂不是一误误到底,成了终生的缺陷?
凡是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听教师讲说的都将有这种缺陷,不过有的显著,有的隐微,有的不自察觉,还自以为受了教育值得矜夸,有的明知受累,心存追梅却已来不及。反过来说,假如学校教育不取那种办法,不取让学生们坐在那里听教师讲说的办法,学生们将受益得多。他们在学校里可以得到更多更切实有用的知能,他们出了学校,由于在学校里所养成的习惯,随时可以得到更多更切实有用的知能。
当然不需要关闭学校,也不必拆數教室,也不用废弃课程的系统。只要不光让学生们坐在那里听,不光让学生们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在学习的当儿,肢体肌肉与精神心思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他们消泯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
教育纲领了,学制了,课程标准了,这些东西定得无论怎样完美,如果仍旧让学生们坐在那里听教师讲说,那就完美也是枉然,学校教育总之是学生们或重或轻的刑罚。
外国有一些试验学校,让学生自由活动,把听讲减到最低限度,而且不光听教师讲,往往是与教师研讨。又有一些学校,与工场混而为一,上课就是工作,工作的时候共同研讨。要谋改革,自然得走这条道路。但是这类学校数量并不多,大多数的学校还是老办法,让学生们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说。即此一端如果武断一点儿说,足见外国的学校教育也不好。
我国要谋改革,现在时候总谈不到。每见儿童们少年们青年们上学去,想到16年的枯坐听讲,替他们难受极了,甚至想起了消极的念头:何必受教育呢?
书•读书
■叶圣陶
书是什么?这好像是个愚问,其实应当问。
书是人类经验的仓库。这样回答好像太简单了,其实也够了。
如果人类没有经验,世界上不会有书。人类为了有经验,为了要把经验保存起来,才创造字,才制作书写工具,才发明印刷术,于是世界上有了叫做“书”的那种东西。
历史书,是人类历代生活下来的经验。地理书,是人类对于所居的地球的经验。物理化学书,是人类研究自然原理和物质变化的经验。生物博物书,是人类了解生命现象和动植诸物的经验。——说不尽许多,不再说下去了。
把某一类书集拢来,就是人类某一类经验的总仓库。把所有的书集拢来,就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总仓库。
人类的经验不一定写成书,那是当然的。人类所有的经验假定他一百分,保存在那叫做“书”的总仓库里的必然不到一百分。写成了书又会遇到磨难,来一回天灾,起一场战祸,就有大批的书毁掉失掉,又得从那不到一百分中间减少几成。
虽然不到一百分,那叫做“书”的总仓库到底是万分可贵的。试想想世界上完全没有书的情形吧。那时候,一个人怀着满腔的经验,只能用口告诉旁人。告诉未必说得尽,除下来的唯有带到棺材里去,就此永远埋没。再就接受经验的一方面说,要有经验,只能自己去历练,否则到处找人请教。如果自己历练不出什么,请教又不得其人,那就一辈子不会有太多的经验,活了一世,始终像个泄了气的皮球,瘪瘪的。以上两种情形多么可惜又可怜啊!有了叫做“书”的仓库,谁的经验都可以收纳进去,谁要经验都可以自由检取,就没有什么可惜又可怜了。虽说不能够百分之百的保存人类所有的经验,到底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可以说,没有叫做“书”的仓库是办不到的。
仓库里藏着各色各样东西,一个人不能完全取来使用。各色各样的太繁富了,一个人太渺小了,没法完全取来使用,而且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只能把自己需用的一部分取出来,其余的任他藏在仓库里。
同样的情形,一个人不能尽读所有的书。只能把自己需用的一部分读了,其余的不去过问。
仓库里藏着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你如果随便取一部分,说不定恰正取了霉的、烂的、不合用的,那就于你毫无益处。所以跑进仓库就得注意拣选,非取那最合用的东西不可。
同样的情形,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古人说“开卷有益”,好像不问什么书,保能读他总有好处,这个话应当修修正。不错,书中包容的是人类的经验,但是,那经验如果是错误的、过时的,你也接受他吗?接受了错误的经验,你就上了它的当。接受了过时的经验,你就不能应付当前的生活。所以书非拣选不可。拣选那正确的、当前合用的书来读,那才“开卷有益”。
所谓经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情,大部分关联到实际生活,要在生活中实做的。譬如说,一本卫生书是许多人对于卫生的经验,你读了这本书,明白了,只能说你有了卫生的知识。必须你饮食起居都照着做,身体经常保持健康,那时候你才真的有了卫生的经验。
看了上面说的例子,可以知道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